成长需要时间和思考

2021-11-25 14:54 谢倩

小洋,女,重点大学电信系大二学生,原本的专业是城市规划,大学一年级通过转专业进入通信专业学习,专业成绩中等,加权80+。然而通过一年的学习,基于对专业的进一步认识,小洋突然觉得,自己“真心”不喜欢通信专业,也不知道将来该干什么,一下子丢失了学习的动力。

第一次见面,我就觉得来访者特别“紧”。紧张,来源于心理上,也表现在生理上。整个咨询过程中,她都没有把背上的书包放下来,两个手也一直在摩挲。

“最近,有点什么问题困扰你呢?”,我还是习惯用聊天的方式开启咨询。

“老师,转专业之前我以为自己很喜欢通信专业,当然,当时也参考了家人朋友的意见。但是学了一年之后变得特别迷茫。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学,今后我又能干什么。”说到这里,我能从小洋的眼中看到焦虑。

“不着急,那我们就通过三次的咨询,慢慢梳理问题,帮你找到答案,好么?”

首先我们进行了MBTI的性格类型确认。对于E/IT/FJ/P三个维度小洋基本不需要分析和探讨,很快就给出了维度区分并确认自己的类型。然而在S/N这一维度的辨析上,出现了困难。我们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探讨她在这一维度上的倾向,可是最后小洋对自己的认识还是不能确认。虽然,作为咨询师的我是很清楚知道她的倾向的,但碍于职业守则不能直接告诉来访者,所以,我尝试鼓励她讲述更多的实例,从更多的角度启发她,引导她确认了自己的性格类型是SIJT。其实测评结果和我们的探讨结果是一致的,不过由于倾向性的确认上花费了太多时间,所以她反而有点迷糊了。所以我建议她在回去之后继续探索,找自己的好友、父母等来讨论。

一周后,小洋如约来到咨询室,虽然还是很紧张,但明显自信了一些。她告诉我确认了自己的性格类型,并在过去的一周里通过实例验证了。但,她还是很困惑自己能做什么,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计划。于是,我给她讲解了ISTJ这一性格类型,并介绍了建议的职业。

“在这些给你的建议职业里,你能不能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呢?”

小洋反复看了很久,怯怯的说:“老师,我想知道,系统分析师是做什么的?”

“你认为系统分析师是做什么的呢?”

“不知道。但是我想,应该和我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吧。”

“既然你现在对这个职业感兴趣,那你现在有什么途径去了解这个职业呢?”

“上网吧。”

“还有么?”

接下来,小洋又陷入了思考。其实,还有很多方法,只是内向的小洋不敢想。我尝试引导她迈出第一步。

“你周围的人能不能给你提供帮助呢?”

“也许,我可以去问问辅导员,还有专业课的老师。”

“那好吧,下一周,你就去完成这个任务,问问辅导员、老师、学长学姐,系统分析师究竟是做什么的。”

这一周里,由于我的工作冲突,所以原定的咨询又推迟了一周。在简短的电话沟通后,我给小洋又加了一个任务。“现在的你,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系统工程师么?”

大约两周之后,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咨询。这一次,小洋明显开朗放松多了。还没等我开口,她就抢先和我分享。

“老师,我现在已经不焦虑了。其实,我只是对自己产生了困惑。对于我自己,对于我的专业,在我转专业之前其实就是有清晰认识的。只是通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,我“误解”了我的专业。其实三年级,我们会深入学习很多专业知识,那些都是我感兴趣的。辅导员老师给我介绍了往年学长学姐的毕业去向,任课老师也给我展望了我们专业今后的发展。同时我也意识到,离我向往的职业,比如系统工程师,我还有差距。”

“那么接下来,你会做些什么呢?”

“我不会再用明天的问题困扰今天的我,而是抓紧时间过好今天。朝系统工程师的目标去努力,如果一开始达不到系统工程师的高度,也会选择这个体系里的入门岗位,慢慢前进。”

其实最后一次咨询,我说的很少,而小洋表达很多。她当下的困惑和将来的发展规划,都由她自己讲了出来。

咨询师后记:

很多时候,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。而有些时候,错误的目标或者超前的担忧,也会导致方向不明甚至是最后的失败。与其成日忧心将来,不如看清现在的自己,思索明日的自己。当现实与理想都已经呈现,剩下的,不过就是行动。成长,需要思考,也需要时间。